当前位置:首页>>校园资讯>>龙中快讯

家校共育系列报道(六) | 心桥架南北 灯火暖千家

浏览:162  日期:2025-04-12

家校同频,共赴成长之约

  2025年3月伊始,我校教师陆续走进学子家中,以脚步丈量教育的温度,以真诚抵达心灵的深处。从繁华市井到乡野田埂,从晨曦初露到星垂平野,教师们循着学生的成长轨迹,触摸家庭教育的脉搏,探寻教育的更多可能。正如龙泉中学百年文脉传承的校训——“安学、亲师、乐友、信道”,这场家访行动,是教育者以爱为舟的温情摆渡,更是家校共育初心的生动实践。

第二幕·教师沐雨携春叩心扉,化泥护蕊启新萌

故事三、“这是拿命在拼呢”——走进“叛逆少年”的心墙

父亲数落的“罪状”里,藏着少年叛逆期的跌撞——受伤的腿、课堂的瞌睡、成绩单上刺目的裂痕。贺建志老师却从油渍斑驳的习题册里,拾起一颗倔强的火种:“你这是拿命在拼呢!”一句玩笑消融了冰层,让“教育”从训诫变为共情。

家访教师:贺建志、钱清清

少年的门紧闭着,犹如一道高墙,我们敲门而入,少年一瘸一拐地走出来,擦了擦嘴边的油渍,亲切地叫着“老师好”。我们走进少年的房间,床头凌乱的书本摆设,书桌上排列整齐的奶茶杯“收藏”,形成了一种莫名的反差。少年一如往常地吃着外卖,油腻而辛辣的气味萦绕在鼻尖。外卖盒旁,一部手机,还有一本正在预习的数学习题。

少年身上,总有许多的意外。“受伤”的意外,“上课睡觉”的意外,而充满了各种意外,成绩的下滑似乎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我们走到客厅坐下,陈旧的沙发似乎无人打理,热情的父亲招呼我们坐下。少年显得有些拘谨,手指不断地捏紧,父亲叹了口气,开始数落起少年的“罪状”。

贺老师静静听着,耐心宽慰着,又望望少年,没有说教,反是关心起少年受伤的手指,受伤的腿,调侃道:“你这是拿命在拼呢!要懂得保护自己啊!”言语之中尽是关爱和疼惜,这样的开场似乎总能让人感到温暖,少年心中的“高墙”似乎也土崩瓦解了。接着贺老师围绕“手机”的问题,谈到自律,谈到了少年的潜质,不再以老师的身份,而是以平等的朋友的身份,对少年进行了鼓励和要求。父亲的话匣子似乎也被打开,他诉说着少年的“顽劣”,懊丧之中又带着满满的深爱。父亲说,近来常与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少年的叛逆与中年的期待终究无法撞个满怀,只是横冲直撞,遍体鳞伤!贺老师宽慰道:“孩子就是这样,不够成熟!而父母总是如此,没有回报,依然满心付出!”进而又劝说少年,应当懂事,应当正视问题,正确处理与父亲的矛盾。同时贺老师也肯定了父亲的教育方法,认为哪怕有冲突,孩子也没有拒绝与之沟通,着实难得。接下来,贺老师又围绕少年“手机”的问题,说了说改进的具体办法,如控制手机使用时长,合理处理学习与娱乐的关系等,给孩子目前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最后,我们也提出了对少年的期望。“正是你有希望,所以我们对你充满期望!”一次家访就是一次催开灵魂之花的劳作,是一次春天的播种。此刻,我终于理解了“园丁”的含义,我们可以躬耕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我们又寄望着“满园春色”“万枝丹彩”的美好图景!为这美好的图景,我们常常在路上,时时不忘责任,时时铭记使命!

故事四、“这样的坚韧,值得用教育托举到更高处”

小张的家,旧木床上躺着先天疾病的哥哥,墙角奖状却灿若星辰。父亲含泪说起儿子凌晨四点下地插秧、掌心磨出血泡的往事。“这样的坚韧,值得用教育托举到更高处”,熊老师在归途写下这句话。

家访教师:熊昌松、蔡福海

高二(9)班家访小故事——阳光下的坚韧

三月的风裹着泥土的气息,吹过团林铺镇起伏的田野。3月26日下午,我和数学蔡老师沿着乡间小路,驱车近30公里,来到了学生小张的家。

寂静的院落,沉重的呼吸。推开低矮的院门,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几只鸡在墙角啄食。听到我们的脚步声,小张的父母赶忙从屋里迎了出来。他们衣着朴素,手上还沾着劳作后的痕迹,脸上却带着淳朴的笑容。

走进屋内,昏暗的光线下,一张旧木床格外显眼——小张的哥哥静静地躺在上面,身体偶尔不受控制地抽搐几下。他的母亲快步走过去,轻轻按住他的手臂,低声安抚着。父亲叹了口气,低声道:“从小就这样,离不了人。”

“这孩子从没让我们操过心,”谈起小张,父母的眼里有了光彩,“他从小就听话,放学回家就写作业,写完还帮我们下地干活。”母亲一边说,一边用粗糙的手擦了擦眼角,“家里条件差,他从没补过课,可成绩一直很好。”

父亲接过话茬,语气里带着心疼:“农忙时,他天不亮就起来跟我去田里,手上磨出泡也不喊累。”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就是……有时候看他那么懂事,反而觉得对不住他。”  

这次家访,小张并不在家——他正在学校上课。房间里没有他的身影,却处处是他的痕迹:墙上贴着的奖状,旧书桌上整齐摆放的课本,还有床边那盏用了很多年的台灯。

我翻看了他的作业本,字迹工整,每一道题都写得认认真真。我忽然想起他在班上的样子:总是安静地坐在角落,眼神专注,从不喧哗,却能在每次考试后带来惊喜。

夕阳西下,我们告别了这个清贫却坚韧的家庭。回程的路上,车里很安静。蔡老师忽然说:“这样的孩子,值得更好的未来。”我点点头,望向窗外。

田里的油菜花开得正盛,金灿灿的,像极了那个不曾向生活低头的少年。

故事五、让月光代替屏幕照亮“武大梦”

书房贴着“武大梦”的蓝图,手机却成了绊脚石。班主任向常兵以“游泳理论”妙喻:“放下手机,才能在题海中游得更远。”母亲收起焦虑,与教师击掌为约:“每晚十一点半,让月光代替屏幕照亮“武大梦”。”

家访教师:向常兵、刘黎丽

3月24日晚,高二22班班主任向常兵老师与化学老师刘黎丽对小邓同学家庭进行了家访。孩子家长为了孩子上学方便,在学校对面租了房子。为了与老师更好地交流,孩子母亲早早就在小区门口迎接我们的到来,作为老师的我们倍感荣幸与感激。

一见面,孩子母亲就向我们“告状”,说孩子这段时间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沉迷于手机,中午和晚上回家都较长时间地玩手机;二是晚上很晚才睡,原因是玩了手机才去做作业,并且作业效率不高,比较磨蹭。向常兵老师言明晚睡的危害,要求家长尽量监督孩子11点半之前上床睡觉,强调晚上不要睡得太晚。分析到学生作业效率不高、作业做得慢,可能是因为练习少了,熟练程度不够,基本功不扎实。向老师还以游泳为例,游泳如果光学会了理论而不多加练习,只会纸上谈兵,肯定游不好。刘黎丽老师结合自己孩子的情况,提出建议:在学校学习很辛苦,回家适当玩手机放松一下是可以的,可以限制时间在15分钟到20分钟左右。她也指出了小邓同学这段时间确实上课效率不高,时有走神现象,这应当与沉迷手机和晚睡有很大的关系。孩子爸爸也感叹,越是优秀的学生,越有自己的思想,越难管理,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只能是以商量的口气来说,要不然孩子难以接受。

家长还带我们参观了孩子的书房。孩子的书房摆放整齐有序,墙上贴着数学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该学生本质上还是很积极上进。家长告诉我们,假期专门带孩子参观了武汉大学和和华中科技大学,最终确定自己的目标学校是武汉大学。向老师对孩子的成绩做出肯定,告诉家长,按她目前的成绩,倘若以后严格要求自己,考上武汉大学应当没有问题。

此次家访持续接近一个小时,家长非常感谢,专程把我们送下楼。离开时,向老师再次交代家长对于这次家访,要给学生正面反馈,要给学生说,老师反映学生在校表现很好,只是以后早点睡觉就行了,并且表示以后还会进行回访。

这次家访不仅让我们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生活情况,也与家长交换了教育理念,有利于我们老师对学生采取更适合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寻找良好教育契机。

卷尾·家校共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守望

当家访教师的鞋底沾上来龙桥的尘土,当家访笔记的字迹洇开午夜灯晕,龙泉中学家校共育的图卷正在徐徐铺展。教育不是独行者的朝圣,而是无数双手共同托举的星辰——文明楼的晨曦记得少年眼里的光,象山云雾收藏着教师叩门时的笃定,而那些被倾听、被理解、被期待的生命,终将在某个清晨,与漫山遍野的春花一同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