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校园资讯>>龙中快讯

家校共育系列报道(五) | 心桥架南北 灯火暖千家

浏览:167  日期:2025-04-12

三月的风掠过象山麓,文明湖的涟漪轻吻着龙泉书院的倒影。  

垂柳抽新芽,文明楼的飞檐下,琅琅书声与春鸟和鸣。

青砖小径上,家访的灯火次第点亮,

教师的身影穿过阡陌巷陌,行囊里装着

半卷未批完的作业,一沓写满成长祝福的手札,

还有春风吹不尽的牵挂。

此刻,教育不在讲台,而在

万家灯火里

那里有母亲温热的茶,父亲宽厚的身影,

和少年书桌上未眠的星光。

第一幕·家访不是走过场,而是找钥匙

故事一、南粤风暖,荆楚月明,副校长袁辉的千里教育接力

校党委委员、副校长、语文教师袁辉与数学教师高书婷、英语教师胡清平,敲开高三(3)班学生小陈的家门。一盏茶、一席话、一片真心,这场特殊的家访,不仅关乎一个少年的未来,更彰显了教育工作者“以生为本”的责任与担当。

家访教师:语文教师袁辉,数学教师高书婷、英语教师胡清平

千里求学遇困境 家访精准把脉

副校长袁辉轻轻敲开了高三(3)班小陈家的门。这个从广东转学至湖北的少年,正蜷在书桌前反复誊写公式,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无声诉说着他的挣扎。

因家庭参与人才引进项目,小陈初中毕业后告别生活了十多年的广东,成为龙泉中学的"新湖北人"。然而教材衔接的断层、学习节奏的骤变,让这个曾经开朗的男孩逐渐沉默。母亲辞去工作全天候陪读,父亲加班加点的支撑家庭,可成绩单上的数字始终固执地定格在班级末位。"在家至少能安静做题"——当小陈鼓起勇气申请居家学习时,副校长袁辉当即拍板:"必须走进孩子家里,真正了解他的需求。"

家校共育破难题:从"孤军奋战"到"双向奔赴"

客厅茶几上,数学试卷还留着未解出的空白。高书婷老师俯身指着题干轻声引导;胡清平老师则将英语作文中的“高级”词汇逐一圈画,像在挖掘散落的珍珠。而小陈摩挲着试卷边缘,终于吐露心声:"在家做题时,总在关键处卡壳,却连问句'老师您能再讲一遍吗'的机会都没有。"

这番坦诚让袁校长敏锐捕捉到转学生的深层困境:他们缺失的不仅是知识链条,更是融入集体的安全感。当母亲提及湖北广东同样激烈的"教育内卷"时泛红的眼眶,当父亲展示手机里收藏的高中家教简历,我们读懂了这份跨越千山万水的焦虑。

“我们要搭建的不是独木桥,而是立交桥。”袁校长的话让客厅暖意流动。他提出的"弹性在校"方案:白天与同学齐声读书,晚上在家查漏补缺;高老师设计的"基础题闯关表"让数学不再狰狞,胡老师特制的"高频词记忆卡"使英语渐显轮廓。

临别时,窗外的玉兰树正抽出新芽,而我们知道,有些成长虽静默无声,却终会迎来绽放的时节。

故事二、疗愈一颗心,守护一程春

家访活动的组织者——政教处负责人张刚,与英语教师柯心平走进高二(20)班小张的家中,柯老师以自身从农村学子到正高级教师的逆袭经历,点燃少年眼中的光。

家访教师:班主任张刚,英语教师柯心平

家访是学校工作的延伸,能让教师全面认识学生,理解学生,走进学生心灵,因材施教,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轮明月,有着各自独特的阴晴圆缺,学生更是如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成为充满温情的引路人。成为这样的引路人,意味着我们要带着满腔的爱心去接近学生,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理解学生,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化学生,用一颗热情的心去激励学生,用一颗仁慈的心去尊重学生。我们要在学生心田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真善美的种子,让它们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最灿烂的光芒。

学生小张,进入高中后,成绩一直稳定在年级前100名,但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有头疼的症状,经医生诊断后需要服用相关药物,但这些药物会带来嗜睡等副作用。经过与家长和学生沟通,孩子取消到学校上晚自习。带着对学生的关心,我和柯心平老师一起走到了小张的家里,想进一步了解小张最近这段时间的身心状况和在家里的情况。

小张的母亲热情接待了我们,由于家里经济负担比较重,小张母亲每天打两份工,早上八点前出门,晚上九点半才回到家里。小张现在症状有了明显缓解,最近一周已经停止服药,但是偶尔还是感觉头疼的厉害,无法集中注意力。每天下午上完课后,在家里依然坚持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在家里坚持学习到八点半,然后会听一点音乐,放松情绪,在九点多钟入睡。

虽然晚自习请假在家,但是小张同学对自己的学习依然很用心,最近的一次联考依然取得了全年级100名左右的成绩。在沟通中得知学生最近的身心状态比较稳定,我们老师们也感到很欣慰。柯老师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述自己如何从一个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一步步成长为今天的正高级教师,在这期间自己的孩子也考取了北京大学。柯老师指出了豁达人生态度的重要性,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很多当时觉得过不去的坎,事后回头来看其实没什么,人生漫漫路,一定要拥有开阔的胸襟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家长深表赞同,表示在今后无论工作再忙,一定会抽出时间多陪伴自己的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状态,发现异常一定及时与老师沟通,主动带孩子向医生寻求帮助。

每一次家访,都是一次心灵的触碰。那些在校园围墙内难以企及的信息,在家访中一一呈现。我深刻领悟到,每个学生都是一部独特的成长史,背后家庭环境的烙印鲜明而深刻。家访,绝非简单的交流形式,它是学校教育的有力羽翼,是爱与理解的双向奔赴,在师生、家校之间编织起温暖的纽带,助力莘莘学子在成长之路上笃定前行,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