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343 日期:2024-10-23
指导教师简介:
时琴,高一(21)班语文教师。热爱阅读,身体力行,引导学生涉猎各类经典作品,致力于探索应试备考与文学素养有效结合的课堂模式。
教师寄语:
小说,让你懂得人类的喜怒哀乐,拥有共情能力和悲悯之心;历史,让你看到命运的兴衰与无常,意识到辉煌与落寞只在一瞬间;哲学,让你接触不同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你会学着辩证地看待世界;心理学,让你更好地了解自我,洞悉人心,从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社会学,让你发现万事万物按照既定规律运行,你只是系统的一份子,从此你便学着通透与豁达。去阅读吧,读你喜欢的书籍,在与书籍的交流中成长、成熟、丰盈!
(一)读《论语》【摘抄】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面对失败,昂首前行
董梓铭
守门人言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面对注定的失败仍昂首前行拼搏到底,是为大勇。精卫填海,力量微小如杯水车薪,仍日复一日往返于山海之间;诸葛孔明出师六次,北伐曹魏,明知注定兵败却一次次前仆后继,只为不负先帝遗愿,为弱小的蜀汉拼出一线生机;南极一行,斯科特等人努力的结果不是殊荣,而是逐渐逼近的死亡的威胁,但他们敢与命相斗,最终骄傲地死去。
不知其可否而为之,是为鲁莽;知其可为而为之,是为怯懦;只有知其不可而为之,才是真正的勇敢坚毅。这不仅是一个人对生死结果的看淡,更是他对生命的一次承诺,让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为了目标而拼搏,让自己最终面对失败时昂首道一句无悔。始于拼搏,终于光荣。或许有人质疑其意义,有人宁愿安然顺从于命运的安排。但是,同样是失败,奋斗始终和半途而废甚至躺平摆烂有本质区别。至少在短短的时间里,有人曾热血过,有人曾拼搏过,有人曾绽放过。
也许不能像星星一样亘古不变,也许终究只能销匿于黑暗之中,但即使这样,我也要在夜空中留下自己的一抹绚烂,在一刹那点亮整个天空。明知不可,是对事物客观清晰的认知;而为之,是克服自身恐惧畏缩的勇敢与毅力,一往无前,气贯长虹。
坚守与调和共存
冯子月
在这诱惑繁多的人生长河中,辛辣奇突如流水般匆匆而过,或有人个性湮灭,随波逐流;或有人太过固执己见,背道而驰。而在我看来,立身处世,既坚守自我,有独特风格,也应与社会和谐共处。
“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不必刻意去效仿,雷同他人,恰如东施效颦,失去的是最本真的自我,换来的却只是讥笑与嘲讽。时代的洪流滚滚而来,是做一棵逐流的水草,随声附和,言听计从,亦或是如淬火后的锋刃,秉持自我,坚守初心?汪曾祺饱受摧残,下放乡野,却秉持一颗乐观坚强的心,以种土豆为乐,以花花草草为伴;仓央嘉措于银装素裹,大雪漫天中白鹿踏雪;孔子于乱世与战火中颠沛流离,只为传播儒学...... “我自有我精神上的风采,不做依赖寄生的夏草,即使不能长成一棵乔木,可必须傲然自立”。在黑夜中做不改颜色的孤星,坚守自我,方可自立自强。
五味调和成食,五声调和成乐,声味不同,却能相调和。若一味地一意孤行,固执己见,就如万千音符所构成的社会乐章中一声刺耳的长鸣,杂乱无章。孔子师从于老子但开创了儒家,韩非子拜荀子为师却成为法家之鼻祖,不同学术相互碰撞,学习,借鉴,成为文化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参差百态乃幸福本源”,学会调和从众,和谐共处,便可美美与共。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坚守自我,方可自立;调和从众,方可和谐共生。
己所欲,是否施于人?
熊佳怡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段话对于从小就被教导做人要学会“将心比心”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告诉我们,自己不认可的,不要随便强加于人。若是将自己不认可的东西强加于人,损人利己,这种做法便是明显违背道德准则的,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反过来想想,已所欲,是否应该施于人呢?
在我看来,已所欲,也不应施于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自己认为是正确,好的事物,难道在他人看来就同样也是正确、好的吗?若是将自己的“欲”强加于人,这便是对他人的冒犯,不尊重,那这样与“己所不欲,施于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当今社会是多元的、自由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有自己的思维见解的,我们在保持自己个性的同时,也要平等地尊重他人不同的色彩,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会和谐融洽。
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教育”中常有“已所欲施于人”的做法。父母的一句“为你好”就可以让人哑口无言,无力辩驳,最后只能被动接受。表面上看似“为你好”,实际上并未问过你的意见和需求,把自己的“欲”“施”于你,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束缚。这并不是说父母的“欲”便是错的,只是这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的“施予”,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但却绑架了对方独立思考的机会。
周国平说过:“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样不可施于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将心比心”不仅仅需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在于“已所欲,勿施于人”。
(二)读《悲惨世界》【摘抄】
啊,我的老师,您刚才所说的一切里,有没有尽忠、忠诚、克己、恩恩相报和仁爱的地位呢?使一切保持平衡,这是好的;使一切和谐相处,这就更好。比天平更高一级的还有七弦琴。你的共和国把人来称一称,量一量,而且加以调整;我的共和国把人带到蔚蓝的天空里。这就是一条定理和一只苍鹰的区别。
天平之上还有七弦琴
陈睿安
看着这九个大字,又看看自己,看看这个世界,我不由深思。
的确,这个社会中,天平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是法律,命令,甚至是程序语言,它们共同搭成一个牢固的骨架,我们的世界正是附在这上面,才得以正常运作,惩恶扬善。
然而,我们也应当思考,在这威压的天平上,还有没有更重要的东西。答案是肯定的。那天平上高歌的七弦琴,便是光明与人性。试想,当郭万面对重获人性的朗特拉克,松开扳机的那一刻;当一战战壕中的士兵爬出铁网,放下敌意共度圣诞的那一刻;甚至是一台AI系统违背算法,自我毁灭保护操纵者的那一刻,光芒透过横亘天空的天平洒向大地,那便是比一切更强有力的,仁爱的力量。正如《悲惨世界》中所说,没有一部法典能让所有人信服,但也没有一只蝙蝠能够抗拒滔天泻地的朝曦。
这个世界似有两只手,一手握着镊子,在邪恶的头上放下制裁的砝码,一手却又抚弄着七弦琴,在天上奏出人性之美的绝唱。
天平与七弦琴(节选)
张余乐
中国有古语:“食色性也。”一者是实用的,一者是审美的。人在天性之中,本就有对这两者的需求,因而我们不仅需要如天平一样理智的科学家,更需要如七弦琴般富于情感的文学家补益我们内心的山河,因为实用让人能够生存,仅此而已,而蒙田认为要生活得写意,少不了审美这支画笔的勾勒。正如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人也不可缺少一份审美的情怀。林徽因在《窗子以外》中说:“奢侈是不能给你愉快的,它只会加增你的戒惧烦恼。”暂且抛开那实用的追求吧,去寻一双审美的慧眼,看向那窗外七弦琴般诗意的景致。
法律之上
李凌寒
“天平之上还有七弦琴。”
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空间上,法律似乎永远是最低标准底线,它如同一架天平,象征着公平与一丝不苟,你在左盘放了多重的砝码,它一定会在右盘加上同样重的物品,你若想偷偷使些手段,让它往你这边倾斜点,它也会毫不客气地将自己拉回平衡,并对你贪心的行为做出惩罚。
似乎一直以来,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不例外。
但随着年纪的增大,我的看法有些动摇了,还有没有什么,能位于法之上?
《九三年》讲述了一个我认为很震撼的故事,不只是因为坏事做尽、杀人成性的朗特拉特,为了火中一个啼哭的婴儿而放弃了唯一的逃脱机会,更是因为郭万决定替朗特拉特接受惩罚,难道这仅仅是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吗?不,郭万这么一个在外人看来十分不值得的行为,显示出了他内心的真正想法:朗特拉特罪不至死。可是一个反叛革命、杀人如魔的候爵,怎么可能不触犯法律,以死亡来赎罪呢?我有些恍惚,一方面觉得他该死,一方面又被郭万的行为感动 . . . . . 如此矛盾,却又如此震撼。
直到不久前,看了电影《第二十条》,似乎才有所明白。
面对迫害、折磨自己与家人,甚至一度威胁生命安全的恶人,受不了日复一日的惊恐与对家人的愧怍,奋起还击,却意外造成了仇人的死亡,就必须以命抵罪吗?遇到校园霸凌,见义勇为却打伤了霸凌者,就必须忍声吞气,低声下气地赔礼道歉,甚至被迫接受法律制裁,而霸凌者却继续得意扬扬吗?人们都说,杀人、打人、伤人就该受到应有处罚,但面对这种案例,却又有不少人为杀人者、伤人者鸣不平,这究竟是为什么?难不成是当代人的法律意识淡薄吗?不,不是的,这恰恰证明了:法律并不是一直高于一切的,法律之上,还有情。
就像电影中的那句话:法律是为了让坏人受到处罚,而不是让好人付出代价。比天平更高一级的还有七弦琴,天平不只是用来把人称一称、量一量,更应该把人带至敞亮、纯净、美好的天空。
(三)读《圣西门的名言》【摘抄】
一个假设是:假如法国突然损失了自己的50名优秀物理学家、50名优秀化学家、50名优秀诗人、50名优秀军事和民用工程师……法国马上就会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因为这些人,在全体法国人当中,对祖国最有用处;他们在干对整个民族最有益的工作,能够促进法国达到最高的文明和最大的成就。而再重新培养这样一批人,则至少需要整整一代时间。
每个人的存在都有价值(议《圣西门的名言》)
向紫烟
圣西门说,科学家、文学家、工程师对社会最为重要,而有些人可有可无,我不敢苟同。如果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观点,会产生新的思考。
不可否认的是,科学家、文学家、工程师的贡献是极大的。科学家让科学进步,文学家让文明进步,工程师让物质进步。在中国的发展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鲁迅先生以辛辣而犀利的笔触,划破了人们思想的桎梏,划破了笼罩旧中国的黑幕布,划出了新时代的光芒;邓稼先以坚定的意志和扎实的学识,用核武器武装了祖国;钟南山院士逆行而上,用医者仁心,守护了万千人民......他们的事迹家喻户晓,他们的精神人人赞扬,他们的存在,价值无量。
但这并不能说明其他人对社会无用,甚至失之无憾。的确,在宏观的角度,历史的变革与上文提及的几种人紧密相关。但当你深入历史洪流中探寻,却会发现圣西门批判的人也在为这社会贡献力量。就像你抬头仰望星空时,最先看到的是最亮的星星,可这不代表其他星星不在努力发光。有谋略的元帅能带领军队征战疆场,贤德的参事可以洞察时局,正直的议员可以保障公民权利......他们确实不会给国家带来政治上的进步,可社会也不能没有他们,即使是财主,迂腐的官员,他们也有存在的意义,能警醒有识之士,呼唤新的变革。
“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不能轻易否认自己的价值,更不能轻易否认别人的价值,每个人的存在都有价值,只是发现的早或晚罢了。
(四)读《王维诗——少年行》【摘抄】
少年行·其一
(唐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
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
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的侠骨
彭炜杰
侠客的心是相通的。昔日王维笔下的“新丰美酒斗十千“化为李白口中”金樽清酒斗十千”。也许王维不会料到,自己数笔写下的《少年行》,会被李白化用,更不知道这两首诗将在诗坛上为侠客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人从骨子里喜欢侠客。从西汉的郭解到剧孟,他们用义气和率真的性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故事,时至今日仍激动人心。中国人喜欢侠客的意气,是一种不拐弯抹角的直爽,是一种一见如故的热情,是一种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他们敢做敢当,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一批又一批人。
“侠”,不是一般人的称号。譬如金庸小说中,只有武艺高强且道德高尚之人,才配的上“武侠”的称号。打打杀杀的鸡鸣狗盗之徒,自然算不上侠客,而王维诗中“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少年们,才当之无愧。
古时以侠客之心闯荡江湖,如今以侠客之心为人处世。是非善恶心中自有定论,愿阅尽人生百态,归来仍是少年。
(五)读《马丁神父的忏悔》【摘抄】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会员,我不是工会会员,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为全世界的自己呐喊(马丁神父的忏悔)
黄天天
“国人无一旁观者,国虽小而必兴;国人尽为旁观者,国虽大而必亡。”人生不是一个人的故事,千万生命共同形成一幅巨大的画,我们只存在于画的一角,却牵动着无数笔触的走向,越宏大的社会,越是需要每一个人的描绘。
马丁神父的忏悔,不只是他对自己行为的批判,更是对所有人的内心引领。以己为本,以人为任,你为帮助他人埋下的每一粒种子,都将成为未来为你遮风挡雨的树;你为逃避责任而荒废的每一分土地,都将化成洪水中的泥沙,一粒粒落回己身。
不说话,沉默、无视······令人发颤的冷眼旁观,冷漠的事不关己,都是刺向受害者的冰刃,无声的伤害最使人绝望。而我们,总有借口,永远事不关己,最后指证的时刻,指尖永远朝向别人。可有朝一日,当无数指尖像枪口一般对准自己时,你发现自己亲自踢走了唯一会为你说话的人,在所有人的冷漠下,你就是罪人。
放眼世间,冷暖并行。你也总能在狂风中发现繁花。我见李夏抗洪抢险,为国为民生于盛夏,却也倒在了盛夏,如夏花般绚烂,是他的名字,是他的内心,与社会同频共振,将百姓安危置于心中,行于实际,青山为证,李夏的声音,会被所有人听到。
为全世界的自己呐喊,于寂静之中,遍地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