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师频道>>教育科研

新课程背景下“42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湖北省枝江一中

浏览:9554  日期:2010-12-13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更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三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有效性教学理论为指南,针对学习载体、教学环节、学习组织、教学组织、三案编写、教学时间分配等方面进行了三个大阶段的深入研讨,进行了11个子课题、各学科参与的五轮实验,共推出了一百多节实验课,三十多节展示课,先后召开了十多次研讨会,编写了《教学研究简报》及《丹阳教研》十二期,汇编教学研究成果集五本。已初步形成了各学科教学的新模式和学生学习的新方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探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423”课堂教学模式,现就研究情况进行回顾、反思和交流。
 
    一、“423”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423”课堂教学模式即第一学习时间新知预习分“四步”,即一读,通读课本,把握梗概;二看,精看教辅,知识提炼,由厚到薄;三填,填写学案,边填边记;四练,针对训练,及时巩固。课堂教学推进设“两环”,一环指第二学习时间教学的四个步骤——生议,学生小组讨论;生讲,班内学习小组交流;师拨,教师精讲点拨;反馈,学生课内达标。二环是指在第三教学时间内的三个教学步骤——生练,尝试解答;展示,班内小组交流;师评,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提炼。学生小组讨论教学全程用“三案”。 “三案”是指“学案”、“练案”与“教案”。学有“学案”、练有“练案”、教有“教案”,三案分而不离。
    二、“423”课堂教学模式中三案编制的基本要求。
    “三案”中重点说明“学案”和“练案”。学有“学案”是指学生的学习以“学案”为载体,内容包括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结构、课前预习、新知学习、课堂小结、课内达标、日清反思等八项内容,充分体现“导读、导思、导听、导记、导练”的“五导”功能;练有“练案”是指学生的课外训练不再用现成资料,而是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自编试题。实行一课一练,“练案”包括“必做题”、“选做题”两部分。
    一个教学内容的“三案”应形成一个系统,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链条,凸显有效性的课堂改革理念。三案主要包括四大部分:课前预习导学——课堂研讨助学——课内训练固学——课后反思再学。
    三案的编制过程中突出个人能力和发挥集体智慧的过程,以集体备课为依托,将各章节课时、内容、编写人、编写时间、审核人具体落实;编制的三案既体现共性,同时也要张扬个性。切忌不通过集体备课、不落实个体消化、不进行个性链接,拿着别人编的三案就去上课。三案区别于教案、区别于学案、区别于练案、区别于学科、区别于课型,要体现融合,立足学科,区别课型,努力做到学科化和个性化。
    “三案”的10项基本内容。三案应包括: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网络架构、学法与学习策略指导、读书预习交流、情景创设引入、问题或方法自主探究与讨论、问题提升、课内达标训练、教师个性链接(学生课堂笔记)、教师教学后记(学生学后反思)。
    “三案”的关键是学案。其特点归纳起来是: 问题探究是学案的关键,知识整理是学案的重点,阅读思考是学案的特色,巩固练习是学案的着力点。学案编写可分为:学习目标、知识线索、预习交流、新知学习、课内达标、日清反思、课外训练等。
    三、“423”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办法
    三案是师生教与学的载体、是学习的路线图、是导向知识彼岸的航标,正确使用好三案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保证。
    (一)“423”课堂教学模式六大教学步骤
    (1)新知预习,生成问题——落实预习环节
    三案提前一天下发,学生利用学科自习及公共自习进行预习(或者安排1课时专门用于新课预习),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由小组长收集,由科代表随作业本一起上交给老师,带着预先学习的经验和问题,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来到课堂。
    (2)设计情景,激发冲突——点燃思维的火花
    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有助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并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发展。
    (3)自主探究,展示交流——让学生成为发现者
    在目标的引领下,教师要把学生引入到:探究——发现——提问——解疑的主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活动。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以小组(6--8人左右)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检查。老师要鲜明提出讨论内容、确保讨论时间、指导并提炼问题结论。教师要巡视指导,主动参与到各组中去讨论、指导。
    (4)精讲点拨,归纳总结——讲教师该讲的
    对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
    一是点拨,让疑点不同的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也可以采用“学生教学生”的办法,让已经解决问题的小组的学生当老师,面向全班进行讲解,教师适时点拨。
    二是精讲,教师要抓住问题的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从个性到共性,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和学生一道共同归纳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当堂达标,迁移训练——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
    达标练习要限时限量,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答题信息,出示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矫正,进行效果回授,有必要时补充补偿练习。
    (6)课后反思,自我监控——撰写学习反思日记
    每天新课预习前学生要对当天所学知识进行书面反思性总结,明确掌握的和有疑问的,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和弥补。
    (二)“423”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几种基本方式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形成部分成熟有效的课堂教学子模式:
    1.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
    诱导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新授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环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作出的,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一 般要求由学生自己来阐述最后的结论。
    2.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应用
    开放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单元复习课,目的是为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会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问题解决活动,带有研究性和实验性。此种课型的学案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一些高级知识,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也往往具有开放性,甚至没有唯一正确答案,要求为学生介绍一些适当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 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教学指导上常常采用合作学习和交互教学方式,教师一般扮演帮助者、启发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环境和机会(质疑),提供必要的探究条件和手段,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或实验验证所学的知识和所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案。
开放性学案导学教学不限于一个课时,也不一定全部在课内完成。

    3.技能式:示范—尝试—评价—作业
    技能式教学模式 一般用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和教学,特别适合于理科课程的教学。教师或者学生的示范不是简单的习题演算,而必须是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尽可能完全地展示给学生,这里借鉴了近今年来关于认知学徒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尝试不要求学生能够即刻解决教师或者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主要目的在于能够通过尝试让学生充分暴露在认识的不足或者知识体系上缺陷,以便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调整教学进展和教学内容。评价环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和验证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可由 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案通常以问题为核心来进行组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以学案中的问题为线索来组织教学活动。
    四、“423”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成效
    研究成效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结合课堂教学现状,深入理论学习,增强了老师们认同感。
    (2)立足常态化教学,强化“实战性”研究,为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提供可操作空间。
    (3)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了五个方面的转移。一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移;二是追求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实现以讲、听为主向说、做为主的转移;三是限制讲的时间,实现先讲后练向先学后讲的转移;四是注重能力培养,实现由单纯知识传授向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举的转移;五是重视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实现无差异教学向因材施教的转移。
    (4)“423”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使教师教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以教代学、以讲代练的教学行为问题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已初见端倪。
    (5)实践研究中形成了共识和操作规则。一是先议后教、先学后教、先练后教。先议后教是指严格落实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例、习题的选择落实到节,有中心发言人、有文本材料,集体讨论后再教;学生对问题思考讨论后再教,不说不教,让学生说得清。先学后教是指学生先预习后上课,不看不讲,让学生看得懂。先练后教一是指预习内容的习题化训练、二是指课堂内一点一练后的矫正,不做不讲,让学生做得对。二是学有学案、练有练案、教有教案,三案分而不离。三是有课必练、有练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练必分层、练必限时。
    五、“423”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中的有待改进的问题
    我们也充分认识到一种好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推行工作的渐进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就目前课堂教学实践分析,以下几个方面是课题组应重点研究解决和改进的问题:
    1、如何有效落实预习的问题。
    我们应从两方面来解决。一是设置好预习的时间,根据反复试验认为,当堂教学内容当堂课前安排课时预习为宜,课堂应该安排充裕的时间交流巩固强化基础知识的落实;二是预习内容的设置问题,应采用填空式预习内容与试题化预习内容相结合的形式,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2、利用“学案”教学的课型选择问题。在初步实施阶段,我们应重点在新授课及小专题习题课教学中应用,力求在这些课型常态化实施中再逐步推广到其它课型。
    3、编写“学案”时学习目标的确定问题。在前一阶段研究中发现,我们所设计“学案”由于内容过多或过难,教学任务很难完成或讲得比较急,造成“学案”使用上麻烦且效果不佳,影响教学进度和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4、“学案”的科学使用问题。一是同一份“学案”、针对不同的班级怎样有效使用“学案”问题;二是怎样引导学生使用“学案”问题;三是怎样将“学案”的“导学与助学”功能发挥最大的问题。同时“导”的方式、时机、手段与预设有差距,我们应意识到“导”的方式需要多样性,要讲究艺术,可以通过旧知过渡、实验解疑、故事激趣等方式“导学”,又如“导”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教师作为补充者、评价者参与活动,使整个课堂更有生机、更富活力,从精神层面上激发学生有效学习。
    5、如何科学而合理编写“练案”问题。一是要在设计必做题的基础上,增加选做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二是合理控制作业数量与难度问题,作息时间调整后,基本能保证学生每天的作业时间,各年级应根据各科特点制定好每天各学科练案的训练时间,通过时间控制作业量,各备课组训练时间确定好练案题型及题量;提高学生的思维速度;三是解决好“练案”习题的来源问题,提高练案的针对性。
    6、如何开展集体备课,提高“三案”编写质量;如何加强“三案”检查力度,将推行工作落到实处的问题。
    7、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的参与课堂讨论。从上学期研究课情况来看,有的班级还没有真正行动起来,没有成立或没有科学的成立学习小组,导致讨论的教学环节无法落实。
    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我们也认识到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都一定要紧密结合学科特点、课型特点、学生特点、个人教学风格,但也存在着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共性。构建 “423”课堂教学模式统领下的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学案”与“练案”编写使用策略,为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创造课堂教学特色、打造教育教学品牌迈出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