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9523 日期:2009-04-01
研究阶段 | 时间安排 | 研究目标 | 研究思路 | ||
组织目标 | 内容目标 | ||||
一 |
课 题 准 备 |
2006.1— 2006.9 |
1、考察论证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验价值。 2、申报课题。 3、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 4、确立研究方案,课题立项人员分工 |
1、收集资料与文献探讨。 2、撰写课题实施方案。 3、进行教师培训,理论学习。 4、拟订研究计划。 5、确定实验组成员。 6、实验班问卷调查。 7、课题开题。 |
形成框架 |
二 |
实 验 研 究 |
2006.10— 2007.12 |
1、以年级组,备课组为单位展开实验研究。 2、细化研究方案。 3、交流研究经验,形成中期成果汇集。 |
1、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概念,意义、形式等方面研究。 2、“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 3、情景资料,探究个案,反思体会,创新案例的收集、撰写与整理。 |
理论学习 目标研究 分析汇总 形成个案 |
三 |
总 结 整 理 |
2008.1— 2008.12 |
1、中期成果交流,检查。 2、后期成果交流,子课题结题。 3、成果汇总、分析、整理,形成结题报告。 4、申请结题。 |
1、化学课堂教学技巧整理。 2、概念与相关理论的关联整理。 3、教学模式的界定与试验。 4、论文、教案的收集与整理。 |
交流展示 反思分析 成果整理 |
|
关心身边化学兴趣 | 对学生刺激 |
课堂 气氛 |
自学寻找知识 的关键词 |
对综合题的 拆分速度 |
收敛 能力 |
探究反思模式 | 高 | 强 | 活跃 | 多 | 快 | 强 |
问题探究模式 | 低 | 弱 | 沉闷 | 少 | 慢 | 弱 |
课 型 | 教学环节 |
情景 探究 反思 创新 | |
新授课 | 情景创设—探究分析---反思归纳--- 讨论创新 |
单元复习课 | 知识再现---规律、方法、演绎---变式练习---讨论提高 |
概念课 | 概念建构---概念辨析—概念理解---概念应用 |
实验课 | 预习指导---操作导验---问题讨论---原理探究 |
习题课 | 知识再现要点解读---迁移练习、规律探究---解题思路方法比较---变式综合 |
教学步骤 | 教学过程 | 教学目的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情 景 引 入 |
生活 情景 |
引导学生关注大气中灯光光线, 提出:为什么有时候空气中能形成光柱, 有时不能形成光柱? |
回忆现象 思考原因 |
激发兴趣 进入学习情景 |
实验情景 |
展示: 胶体, 淀粉溶液, 溶液 演示:丁达尔效应实验 提出:为什么水溶液中,有的也能形成光柱,有的不能? |
观察其共性,思考其成因 | 让学生了解空气中可形成丁达尔效应,水溶液中也可形成丁达尔效应,从而进入课堂情景 | |
提出课题 | 板书课题 | 明确本课内容 | ||
探究分析 | 阅读探究 |
宣布阅读内容:P16第二、第三段P17第二段虽然书思考题: 1、什么叫分散系?其组成是什么?可分哪几类? 2、什么是半透膜? 3、什么是胶体? 4、如何验证胶体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
边阅读边思考,阅读结束后,集体讨论并回答 | 明白分散系的概念,分类及本质区别 |
实验探究 |
演示: 胶体的渗透,过滤 提问:1、此对比实验说明了什么? 2、如何检验上述渗透过程尚未进行,正在进行和完全进行? 3、将淀粉与氯化钠分离可采用什么方法? |
观察分析 | 认识胶体的本质特征和半透膜与滤纸的区别,明确胶体的概念 |
反 思 比 较 |
对比 反思 |
引导填表: |
练习 反思 |
比较归纳 建立关于分散系的知识体系 |
|||||
分散系 | 溶液 | 胶体 | 悬浊液 | 乳浊液 | |||||
分散质 | |||||||||
分散质状态 | |||||||||
分散质粒子的大小(nm) | |||||||||
主要特征 | |||||||||
分散质能否通过滤纸 | |||||||||
分散质能否通过半透膜 | |||||||||
实例 | |||||||||
联想 反思 |
提问:1、除了在水溶液中可以形成胶体外,在其他条件下还可以否形成胶体? 2、如何制备溶液,浊液和胶体? |
讨论 回答 |
明确胶体的分类 | ||||||
创新归纳 |
实验 设计 (胶 体的 制备) |
演示:1、 胶体的制备 2、 沉淀的形成 3、 胶体的制备 |
分组实验、思考、分析原由 | 区别沉淀与粒子胶体的实质,了解制备胶体的注意事项 | |||||
归 纳 提 升 |
教师归纳: 1、制 胶体的制备 注意事项:(1) 不能过量 (2)加热时间不宜过长 (3)方程式的书写不同于水解方程式 2、制 胶体的原理---聚集 注意事项:(1)溶液要稀(<0.01MOl/L) (2)操作要振荡 3、胶体制备的方法 聚集体---如用化学反应制粒子胶体 分散法---物理溶解制分子胶体 改变溶剂法---利用相似相容和分散法原理制氯化钠的乙醇溶液 |
记录 思考 |
学生对进行辩证主义思想方法的教育 | ||||||
小 结 |
教师归纳: 1、分散系概念 溶液 粒子胶体 分类 浊液 按分散质分数 胶体 分子胶体 气溶胶 按分散剂可分 溶液胶 固溶胶 2、胶体的分离提纯方法 3、胶体的制备方法 4、胶体的鉴别方法 |
补充 | 形成胶体的概念、实质、分类、制备、提纯的知识体系 |
教学步骤 | 教 学 过 程 | 教学目的 | ||
教 师 活 动 | 学生活动 | |||
情 景 引 入 |
知 识 情 景 |
引导学生体会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投影) 1、C、H两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哪么多的的有机物? 2、甲烷同系物的分子组成之间为什么相差一个或几个“ ”原子团,而不是相差“ ”或“ ”? 3、有机物中C元素的化合价为什么出现了矛盾?(如 中C为-4价, 中C为-3价,而 中C可以理解为- 价) 4、甲烷同系物的分子组成不同,为什么化学性质相似? |
观察视频,明确问题,推测原因 |
激发兴趣 进入学习 情景 |
教材情景 |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 阅读《几种烷烃的物理性质》。回忆甲烷的化学性质 | 了解烷烃物性、化性进入课堂情景。 | |
提问 课题 |
化学结构学说 | 明确本课内容 | ||
探究分析 | 方法探究 |
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通常有二种 1、实验验证法(中学阶段难完成) 2、假设验证法 |
倾听 了解探究,分析的方法 |
让学生体会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方法 |
原因探究 |
介绍结构学说要点: 1、分子中的原子不是任意堆积而是按一定顺序,并按各自的化合价相互结合且满足化合价。 2、物质的性质不但决定于分子组成而且决定于分子的结构 |
边倾听 边联系 等烃的分子结构进行思考 |
明白结构学说要点中的关键词 | |
实 证 探 究 |
先引导学生用要点: 检验 、 、戊烷的结构是否符合要点1 |
用要点1写甲烷、乙烷 | 明白结构学说的内涵 | |
由此解决 问题1:碳原子间可形成碳链或碳环是构成种类繁多的原因。 问题2:因C为4价,H为1价,所以当每增加一个C时,分子组成均加1个“ ”,而不是“ ”或“ ” 问题3:单从化合式看C的化合价虽不同,但从结构式看C的化合价相同,一直为4价 |
观察、统计、分析 | 理解烷烃同系物的结构特点与组成特点 | ||
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化学键特点,分析问题4: 从结构上看虽C%不同(组成不同),但连接方式相同(C、C以单键相连,其它键与H连,且化合价全满足)所以只能被其它原子代替,而不能加进,即只能取代,不可加成 |
让学生理解烷烃同系物的化学通性 |
探究反思准备 |
学 生 |
教师 |
产生问题 |
进入情景 发现问题 |
探究问题 |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
评议教学 归纳反思 |
开成知识 比较反思 |
归纳反思 |
推理 验证 |
合作 交流 |
形成 体系 |
加工 信息 |
收集 资料 |
推理 假设 |
解决问题 |
知识 提练 与 总结 |
归纳 比较 其 异同 |
自我评价 与 反思 |
变式创新 |
规律方法的 运用及升华 |
转 换 思 考 |
教师、学生 的评价 |
变 式 练 习 |
产生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