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师频道>>教育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思考--仙桃中学

浏览:9324  日期:2010-12-13

 
 
    2009年9月我省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作为一所省级示范中学,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高中新课改给我校带来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校在上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关怀下,健全组织,加强学习,狠抓落实,但在两个月的课改实施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

    一、健全机构,制定方案,为新课改实施工作提供保障。
    课程改革工作涉及的范围广,政策性强,必须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强化过程管理,才能保障课程改革实施顺利实施。为了全面推进学校的新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我校成立了以刘少琼校长为“课改第一负责人”的“仙桃中学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领导和具体指导全校新课程改革工作。成立了仙桃中学课程指导委员会、学科课程研究与选课指导小组,由教务处、各教研组组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负责对教师的培训、课程的设置、教学过程的管理,带领全体教师最大程度地参与新课改,组织好对实施推进工作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的研究,对课程实施进行评价,撰写方案、计划、总结。
    二、抓全员学习,进一步转变教师观念。
    高中新课程在观念、目标、结构、内容、方法、管理与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高中新课程改革,给学校和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校和教师将面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困惑,这对习惯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管理模式和教学行为的学校和教师说来,与其说是机遇,不如说是挑战,因此,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启动初期,需要特别大的“启动电流”,尤其要切实做好高中新课程改革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切实做到:关注课改动态,跟踪课改前沿,把准工作方向,抓住工作重点,狠抓难题攻关,创新制度跟进。
    1.教师的学习与培训。
    教师是新课程实验的主力军,没有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就难以健康顺利实施。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后解决业务技术问题;培训的原则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切实抓好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暑假期间我们组织全体高一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即通过集体培训构建共同的教育新理念,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产生思想、观念、情感上的认同感和投身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使教师理解、支持、配合、参与高中新课程的改革,达到充实知识,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浓厚新课改氛围的效果。学习与培训的目标是:使教师明确新课程的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辩证关系,熟悉、深刻理解本学科的课程设置方案,熟悉学分管理方式,能理解并适应以必修课为基础课程,以选修课、校本课程为拓展课程的课程管理模式以及相应的教学管理机制和制度,能够构建适应高中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能胜任本学科所有模块的教学工作。
    2、营造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积极氛围。
    在仙桃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学校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编写《告家长书》、《新课程改革问题解答》手册等宣传材料,向学生及其家长和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重大意义,宣传普通高中新课改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争取广泛的理解与支持,营造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
    3、学习资料和教学资料的准备。学校教导处、教科室、高一年级搜集、整理、编印“高中新课程实验学习研究参考资料”,为教师的学习、研究提供资料支持。教务处提前征订《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实验)、提前征订高中新课程教材,以及有关学习资料等供教师学习、研究。
三、立足课堂,加强指导,优化教学工作。
先进的教育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来体现,再好的教学改革设想也要靠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和完善。因此,我们立足课堂,加强指导,整体优化教学过程。

    1、广泛调研,跟踪指导。
    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就是课堂教学,为了使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真正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课改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经常深入到课堂进行随堂听课,检查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落实情况,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方面的具体做法与措施、师生对于新教材的反映、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以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我们把“三维教学目标”特别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确定、掌握和实施,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关注点,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探讨,反对僵化的以传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我们召开了高一学生座谈会、高一教师座谈会,高一班主任和教研组长会议进行教师教学信息反馈,加强教学反思收集,收集课改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年级备课组的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改变教师教学思维定势和教学行为,,并且在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推动下,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2、创新课堂教学,融洽师生关系。
    教与学的方式的根本改变,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课改初期,我们要求教师抓住“活、创、联”三个字来设计教学:“活”,就是教师要彻底摆脱“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为手段”的传统教法,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实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创”,就是要让学生大胆质疑、求疑、探疑、解疑,实现课程标准“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的新要求;“联”,就是要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把课堂和社会联系起来,把教材和各种有益资料联系起来,实现课程标准“沟通课内外”、开发多种课程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空间”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大力提倡学生质疑问难,注重师生互动,融洽师生关系,努力使课堂成为真正的“生成的课堂、探究的课堂、发展的课堂”。
    3、优化课堂结构

    学校对每一节课的总体要求是:教学目标要简单,教学内容要简化,教学过程要简洁,教学媒体要简易,作业练习要精炼,学生双基要扎实,学生思维要灵活。
    为了实现这一总体要求,我们提出了“211815”时间结构模式:
    引出问题、接触重点要快(2分钟左右):坚决去掉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如:片面追求情境创设,片面追求合作交流。
    引导探索、感悟新知要慢(10分钟左右):问题的解决要体现“探索”和“原创”。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加以引导、点拨,起到为学生导航的作用。
    实际运用、深化理解要透(10分钟左右):所谓“透”就是不但要使学生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明白其道理。
巩固新知、拓展练习要精(8分钟左右):练习要及时,做到让学生边学、边练、边反馈;习题必须精心挑选,要有层次有针对性,练习内容的设计要紧紧抓住知识的本质、知识的要害。要“条条有用”,“练一得三”。避免面面俱到,贪多求难的倾向。要尽量避免集中练习,而是把练习穿插于新课教学过程之中,学生学到哪儿就应该练到哪儿。组织练习要坚持“多、变、主”三个原则。“多”是指学生在练习中动脑、动口、动笔的机会及反馈的次数要多;“变”是指围绕教学目标,区别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把握练习时间,变换练习的形式和方法;“全”是指在同样的练习时间里,全体学生都能同时练习,积极地自觉活动,使错误及时得到纠正,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

    10分钟的作业时间要实:让学生进行限时训练,看课堂知识是否掌握,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
    5分钟的个别辅导及答疑解难要细:转差工作要在课堂内完成,把补差工作分解到每一节课。
    4、定期进行课改交流。
    ①学科交流。为了探索适合我校特点的教学实践新路子,及时发现在新课改教学中存在问题,激发教师的参与意识,开学第三周我们举办了高一部分教师公开课。每节课后我们都进行了积极的教学研究,老师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以及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的有机整合所体现出的良好的教学素养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赞赏。这些交流活动让双方都感到受益匪浅。②年级总结。每次活动后,年级要及时总结,总结经验,反思问题,在下一阶段进行整改。③省教研室的视导。邀请省教研室来校指导,学习先进的理念,了解新课改最新的动态,指导我们进行新课程改革实施。④与兄弟学校的交流。我们要充分利用9+4联合体这个平台,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讨新课改的方法和措施,解决新课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四、存在的困惑
    1、教材难以把握
    旧的教学大纲在指导教材编写时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忽略了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所以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高标准,是“上限”,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突破这一上限,如果突破了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新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而有些学科的课本按标准课时根本上不完;选修课怎么上,怎么安排课时;有些学科的内容安排的课时和过去完全不同,怎么把握课时传授,新高考方案没有出台,教学是不是忠实地实施新教材,要不要添加新的内容,这些都是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难以把握的。
    2、课程资源缺乏
    实施新课程必须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推进新课改的关键在于教师,新课改又要求增加活动课、探究课、实验课、讨论课等,而目前校本教材不够,教师工作负荷较大,水平也有限,选取和自编的教材也不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性学习确定的主题也不一定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结构性缺编严重
    部分科目教师奇缺,特别是体育、音乐、美术;而新开设的课程教师更是凤毛麟角,比如新增的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课程;选修课的开设,更是增加了老师的人数。所以存在结构性缺编严重。
    4、课程操作管理不太方便
    新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行走班制后,如何管理学生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选课制带来的最大问题是,行政班班主任失去对学生的监管,如何做好教学班与行政班的衔接,显得至关重要。
 
   5、学生评价的配套方案没有解决
    学生评价的配套方案没有解决,如何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我们有几种担心:一是担心评价得不公平。在综合素质的评价中,各科竞赛获奖后都可以作为标志性成果,而一些有权势的家长总能让自己的孩子获得这些“资历”,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很大的不公平;二是担心增加学生负担。为了多拿些课外奖项证明自己的综合素质,学生和家长要投入多少?三是担心农村的学生吃亏。农村出来的孩子可能只会考试的多些,不会玩得多些,多才多艺的少些,但这与他们的能力是没有关系的。
    五、今后新课标工作的整改措施。
    1、深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究、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课程改革纲要的学习和解读,加强教研组、备课组校本教研,特别加强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加强课堂教学三维教学目标的分解与确定,精细研究探究式教学模式,修订并完善课程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形成适合课程改革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

    2、以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的创新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构建学生各学科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实施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搭建更加充实的平台,并更加真实反映学生在学校发展的历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优良的基础。
    3、研究和制定新的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促进学生能力的多元化发展。学校在充分发挥原有综合实践课程优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形成具有求精文化特色的综合实践频道。
    4、以课程改革为重点,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强学校外部和内部之间教师课程改革的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中小学课程改革衔接的研究,加强与课程改革先进学校的交往与合作,加速我校课程改革的步伐,紧跟历史潮流。
    总之,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党和国家的需要,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坚定不移地推进。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新课程改革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有很多具体的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强学习,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为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有益经验,为“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