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9087 日期:2010-11-02
当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它所带来的深刻变化,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也改变了教师每天都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景象。而当在欣喜和感奋之余,我们往往会陷入一种沉思,我们的老师是否真正理解和把握了新课程的理念,是否真正走进了新课程,这是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以体现新教材的观点、方法为主线,以知识内容的学习理解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 1、吃透教材,理解教材中所包含的观点和方法。为了准确把握教材精神,我们在实施新课程的高一年级里,突出集体备课的优势,开展细谈教材、量化教材,将教材中知识点进行梳理,将情境引入的方法进行排列,将插图、资料卡片的作用进行分析,将知识模块的功能进行猜测,让每个教师理解教材中能包含的观点和方法,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做好理论铺垫。 2、体会观点、讲究方法,整合教学内容。为了准确实施新教材的教学,我们在吃透教材、理解教材中所包含的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让教师充分展示个人才华,尽可能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教辅资料等软件资源和教材、教师等资源,结合课时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本着展示学生、激发学生等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手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写好教案,当日由学科带头人先试教,总结交流后再推广,以保证新教材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 (二)在教学组织上,坚持学生活动和教师引导并重 1、在实验探究课中,坚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化学课,第一章教材是以“实验化学”为内容,与原教材比较,编写体系发生了较大变化。该科教师根据教材观点和方法,结合学校的实验条件的实际,将学生实验改变为教师讲解要点、学生自主实验,教师引导观察、学生合作探究,师生交流评价的形式,或在实验室学生单人单座,或在教室分组进行研究性试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教师指导,在化学素养的形成、化学知识的研究、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的改变,诸多方面均有感受。学生说:“我这才知道了什么是化学了。” 2、在理论讲授课中,坚持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趣味性,在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筹备中,坚持安排有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有合作的机会;坚持精选探究的内容,让学生有探究的欲望;坚持使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有形象的感受和学习的激情;坚持知识内容与生活内容相联系,让学生具有学以致用的精神,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陶冶,在学习方法上得到感悟,在情感态度上得以升华,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二、新课程实施中应处理的关系 课程变革首先是一场深刻的教育观的变革,不经历一次思想的震荡,对新课程只能是形而上学、庸俗化的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教学时要认真贯彻新课标精神,摒弃落后的观念,把握新的方法,努力适应新课程,让新课标下的教学过程更加流畅。在新课标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信息的主要传播与传授者,也不再是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他的主要职能已从书本知识的复制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即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力求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关于传统与传承的关系。现在我们的一些老师一谈到新课程改革,就认为过去的一切都过时了,过去的一切都没用了,好像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其实新课程标准是在国家原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比如说国家原有的课程目标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承,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过分注重学生的接受学习和被动学习,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忽视了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中要正确把握方向,处理好传统和传承的关系。 (二)关于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针对过去课堂教学偏重于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所提出来的。过去的课堂教学确是存在着这种问题,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成了教育教学的主宰者,学生置于从属地位,这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要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标倡导的师生关系是相互平等的关系,这里的师生关系主要指的是人格上的平等,指教师要尊重、爱护学生的人格,不能损伤其自尊。但是课堂上师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卸下自己的职责,而失去其主导性。因为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策划者和安排者,而教学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的有计划又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不能一讲师生平等,一讲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就可以放任自流了。 (三)关于苦学与乐学的关系。现在有人一提到新课程改革就认为学生的学习可以轻松自在了,好像学生学多学少也无所谓了,学得开心就行了,其实这是对知识降位的错误认识。新课程改革它要革除的是学生厌学的情绪和过重的课业负担,而不是不要负担。那种把‘乐学’与‘苦学’对立起来视为水火不相容,甚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夸大‘乐学’与‘苦学’的作用,从而否定两者的联系和互补,都是不科学的。没有教育测量,怎么知道学生学到什么水平,怎么知道学校的教育质量好与差。盲目强调“乐学”,只会把我们的教育引向死胡同。 (四)关于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很重要,但是我们不能废除接受式学习,因为学习的本质就是一种接受,有接受才会有积累。发现(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各有优长和局限,探究发现式学习通过对知识产生过程的重演、再现,更有利于获得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而接受式学习效率高,无论现在和将来都有存在的价值。因此,接受式学习和发现(探究)式学习应该各得其所,各显其能。一堂课究竟采取哪种学习方式,要因课制宜,不能一刀切。 (五)关于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新课程改革确是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现象已经减少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首先要明确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学习是建立在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学生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好好学就要求他们讨论,这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只有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与同伴探究、交流,合作,学习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新课程实施的几点思考 (一)传统教育模式所具有的巨大惯性。长期以来,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三个一”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惯性,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大量的作业和测验,一切为了应付考试,一切为了追求高分,这是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受教育者在教育中主体性地位,学习在教育中主动性地位以及社会在教育中主导性地位的要求相差甚远,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观念转变的问题,更是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管理的深刻变革。 (二)国家评价体系与社会评价体系的偏差。首先,只要教育体制不变革,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改。目前中国教育评价的度量是极其混乱的,而教育行政部门仍然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对学校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基础教育现状,很难使多数学校的校长能有所作为。其次,有人形象地把课改比作一列行驶的火车,理论是火车头,实践是火车车厢,令人遗憾的是火车头与火车车厢已经脱钩了;也有人把课改说成是水中花,但只可以尽心观赏,却无法触及,更无法成为现实。课改,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被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三)课程标准与师资队伍的不匹配。首先,我国高等师范学院的课程是以单一知识结构划分的专业,现行的教师资源队伍还没有承担综合实践课的专业教师,而综合课程在新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对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均有较高的要求;其次,目前整体的教师队伍仍以经验型教师为主,那些业务上不断学习创新,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广阔的文化知识,以及有效地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还十分匮乏,严峻的师资队伍状况是制约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障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在课堂中真正落实和有效实施,要依赖于教师较高的素质,提高教师素养,增强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尤显其必要性与紧迫性,我们在教师培训上要花大力气,有大动作才行,其中,完善科学的培训计划,卓有成效的培训效果,丰富多彩的教师实践是培训教师工作最为重要的三个环节,作为校长应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中心工作,长期抓下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发展,促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四)新课改给学校和老师“増负”。新课程标准下的理科教学设计了大量的实验,大部分学校都不完全具备实验完成条件,故也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相关实验要求。有的学校可以改善条件,而有的学校资金缺乏,怎么解决这些困难?其次,教学中还需要多媒体演示设备,这些都成了众多学校所面临的困难。理科老师需要教三个班,备课、批改作业和试卷、准备实验等等,其他科老师所面临的是课时少、教学内容多的困难。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值得相关教育主管部门深思。 (执笔:张德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