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师频道>>教育教学

备课法则=教师“有备而来”+学生“满载而归”

浏览:8878  日期:2008-12-24

  备课,对老师来说,是家常便饭。

  然而,在汇师,对备课的重视程度,决不亚于演员上台前的幕后功夫。作为教学五环节的始端,备课对后来的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起着“基轨”的作用。备课,在教学质量上有着“风向标”的影响。

  备课,在汇师,绝对是一个被放大效应的基础性工作。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是为了让学生每节课“满载而归”。

  今天的老师好当吗?答案:大多数肯定是“NO”!

  今天的老师懂得教学吗?答案:大多数也肯定是“1+1=2”。

  今天的老师幸福吗?答案:也许是“左右为难”。

  然而,在上海市徐汇区汇师小学,则有自己的独特答案:

  老师,既难当又好当,就看你怎么当。

  老师,既有懂的,也有不懂的。学校能让你不懂的变成懂的,懂的变成专的。

  老师,幸福指数就在平时的课堂上。

  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教学过程五个基本环节,对老师而言,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就像原来实行按站计价的公交车,售票员明白站数与票价的关系一样。

  然而,最基础的,往往因为太熟悉而被轻视。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知道教学五环节,尽管表述起来,可能会有些偏差,但内容是不会走样的。

  不过,问题发生在最基本的地方,又是司空见惯的。

  于是,教学五个环节在上海市徐汇区汇师小学,获得了“崇高地位”:老师,将它作为教学生命的“脐带”;作为学生成长的“元素”;得到了“最高礼遇”:老师,将它作为教学生涯的“命根”,作为常态研究的“伴侣”;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将它作为有效教学的“神灯”,作为办学质量的“丰碑”。

  因为,五环节,环环紧扣教育生命线;节节关联课堂活力阀。

  在先进教育理念到处可寻觅的时刻,从最基础的教学五环节做起,这是教育的生命所在;在均衡优质教育随处可相视的时空,从最基本的教学五环节垒起,这是教学的伟力所系。

  在汇师,教学五环节,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用来教学的。在这五个环节上,形成了严谨的制度和科学的规范,而且成为全体教师的有效实践。这是该校对徐汇区教育局倡导的“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教学蕴含学术”的有力回应,对“聚焦课改,决战课堂”的科学实践和对“聚焦人才,成就教师”的全面落实。

  这里,我们分三次向读者展示汇师备课、上课和作业的“全景图”,试解汇师高质量办学的“魔方”。

  轶事:下课铃响,走进办公室,一场备课又这样开始——

  每每下课铃响过后,老师走进办公室,第一句话便是谈论这节课的感受,哪些环节处理得恰当,哪些环节有那么小小的失误,大家不由自主地暂时放下手头的事情,开始了发自内心的主题聊天,这既是相互提醒,又是经验的共享和智慧的聚集,不经意间,一个个教学上的问题迎刃而解,暂时解决不了的则作为课题,作为专题教研活动的内容予以安排。这样不拘形式的“备课”情景,在汇师呈现“几何”式的“重现”。

  “根据学校教师反映,自己在教学上的启发和收获,很大部分来自于这种随时随地的生成性主题聊天,某种程度上他们已经离不开这样的环境”,一位教学视导者感慨地说道。

  备课的高度: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找到“共振点”

  一般的备课,可以说是对纯教材的解读。而汇师的备课,是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的,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于是有了“备教材”与“备学生”的“同行”

  备教材:钻研教材  胸中有谱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深入研究教材,这是必备的内容。在每讲一篇课文之前,教师必须根据新课改标准反复阅读课文,深入领会,弄清含义,并抓住重点。对课文的背景与意图,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

  [设计者金老师]用“智”牵线

  在执教《智烧敌舰》一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将一篇科学小故事上出浓浓的语文味。为此我在反复诵读,吃透教材之后,决定以“智”为切入口,通过读、悟、说、体验来组织课堂教学。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我紧紧抓住题眼——“智”,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智”的理解之后,逐层深入,理解如何“智烧敌舰”,此处是教学的难点,一不留神就可能成科学常识课。为了上出浓浓的语文味,在此处,我先借助媒体将“智烧敌舰”这一方法可实施的因素和原理通过生动的画面加以展示,又请学生在初步了解的程度上再读课文,寻找文中相对应的具体语言文字,从而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对阿基米德的智慧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借助“先…接着…最后…”的句式,看着动画来复述整个“智烧敌舰”的过程就显得水到渠成。

  备学生:掌握特点  因材设教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学生为主,因此在备课中也要注重教学对象,即学情的分析。

  [设计者唐老师]因情而变

  在我所教的班中要平衡好教学难易是最大的难题。因此在每课的教学过程中都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满足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如在新授  《Tomand a big fish》一例,本单元语言材料为多人对话的语篇类型,体现低年级故事阅读的特征。而就本班级的学生,在新授第一课时过程中,考虑到部分学生无法独立完成故事的朗读这一任务,便采用了“Reading in group(分组共同朗读)”分别活动。而问题的设计也是从易到难,分别适用于一个班级不同类的学生。

  [设计者徐老师]“蹲下来教学”

  用孩子的眼光去发现问题,用孩子的视角看孩子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够走进孩子的学习世界。在教学的活动设计中也是如此,要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比如,在“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寻宝”的游戏。考虑到这个游戏活动,能迎合学生们好胜的心理,而且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学生乐于接受。因此事先准备了一些大小不一的正方形,放置在不同的地点,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去测量、“寻宝”,找到大小是1平方米的叫握呋竦贸晒Α?/P>

  备整合:统整内容  融会贯通

  教材资源是开放的。通过课程资源的整合,筛选出合理的教学资源;通过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设计者众教师]整合“三途径”

  语文学科三年级第一学期第八单元的主题是“科学知识”,教师从内容、文体、结构特点等方面对课文进行分类,从整体的角度对一个单元的课文认真地研究,进行备课,这是教材内的单元整合。数学学科三年级第二学期中有关于“周长”的教学,为了能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更为准确的概念,教师整合了上海新教材和江苏教材两个版本教材的内容,这是不同版本教材同一内容的整合。

  现学校归纳并总结出“整合”的三种主要途径:单科课程本身教材的整合;跨学科教材的整合;限定拓展学科中的校会、班会、队活动中资源的整合。

  这种备课,具有相当的高度。

  备课的宽度:在学科与生活的联系中找到“启迪点”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备课所占有的材料必须充分而有意义。于是,从建立知识联系和应用角度出发,在汇师,有了“备补充”与“备教法”的同路备补充:延伸内容  拓宽视野

  [设计者徐老师]让数学与多学科连线

  多年来在自己的心目中,语文课是优美的,教师的语言优美,课文的内容优美;而数学课则是清晰而严谨的,教师语言简练,教学内容层次清晰;似乎与优美有些格格不入。“怎样让数学课也开阔些、深邃些、美丽些,让数学的美也深深地感染学生?”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在“圆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时,我想到西方数学哲学中的一句话“圆是最美的图形。”于是我从自然、历史、人文三个维度,结合学生认识圆的不同阶段,补充了大量有关圆的图文资源,使学生能浸润在数学知识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圆的世界,感受圆的神奇魅力。

  备教法:举一反三  知识迁移

  [设计者王老师]就近取材

  面积、重量单位量感的建立,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平方千米》的第一课时的重难点就落在了1平方千米量感的建立上。教材上是以介绍上海各个区的面积来引出单位“平方千米”。在教研组讨论备课交流后,将教材上的“陆家嘴”图片换成了我校孩子所熟悉的“徐家汇中心城区”图片。先划定范围,从万体馆--市四中学--交大--宜山路地铁站这四个点所围成的范围,先请同学们猜测这是否有1平方千米,再将范围逐渐缩小到我校的校园面积,学生在比较和猜测后,再揭示:四个点所围成的有1平方千米那么大。“噢”,在学生的一片恍然大悟的惊奇声中就完成了第一次对1平方千米量感的建立。

  备课的深度:在已有和未来对接中找到“相通点”

  要使上课产生举一反三的效果,备课必须有所前瞻。在汇师,着眼于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获取能力,于是有了“备经典”与“备过程”的同辉备经典:挖掘资源  传承创新。

  [设计者时老师]引入传统元素

  《草船借箭》是一篇经典课文,全国很多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曾收录此文,很多名家也曾执教过此课。执教此课时应该不拘泥于原有教案,而是立足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传统的教材,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同时在教学中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因此,在备课时注入传统元素,使教法与传统教材相得益彰。引入了京剧(京剧折子戏《草船借箭》的一个片断),运用了对联,讲课时靠近说书的风格,板书也是传统的书写方式。这样,既保持教学整体风格的一致性,同时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新感受,使学生“入课”更深。

  [设计者宓老师]从生活中学数学

  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更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价值。因此,“折线统计图”的教学设计中,我改变了教材的预设,从即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的奥运会这条主线入手,通过福娃、商店的销售情况以及后来的北京大气质量情况、生活中常见的折线统计图这些生活化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认识折线统计图,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与生活”的课标理念。

  备过程:领略解法  演绎规律

  [设计者余老师]起点就是基点

  在课堂教学中特别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起点和经验起点的环节,关注获知的可能性的细节。

  如:在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几个基本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所以,我在教学中预设了这样的环节:(1)课前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基本的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课内让学生小组合作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自己“组合”成新的图形,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到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同学的交流获得成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2)通过操作、演示,利用对称、旋转、翻转、平移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与追求数学美,通过图形的变形,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数学中一种很重要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在本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备课的力度:在个体与集体力量中找到“平衡点”

  备课,既是个体行为,又是集体行为。于是,在汇师,关注于教师群体的品位,有了“备自己”与“备大家”的同心备自己:找准落点  自我修整

  [设计者王老师]二次备课

  如何将数学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找到能让孩子们理解,培养他们能力的最佳契合点,是我一直在摸索的问题。

  在带教老师和组内老师的帮助下,我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也找出相应的方法进行调整:首先就要制定好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先明确教学意图,不能任意拔高或降低要求。在制定多个目标时不仅要主次分明,还要符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其次,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根据课的内容需要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同时我也明白了“二次备课”的重要。课前,我将教案写得尽可能详尽,经过带教老师的指导和修正后,细致落实到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课后,有效果不理想的地方,就对教案再进行修改,进行二次备课,写好课后小结。对于比较成功的地方,也做好记录。

  备大家:集体攻关  跨组协作

  [设计者张老师]集体备课

  在备课这一环节中,我们非常注重对教材的分析。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我们经常在教研活动中进行集体备课,共同分析教材。如:三年级语文《梅兰芳练功》一课,先由备课组长提出任务,要求每一位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还要求教师认真阅读与教材有关的报纸杂志,相关资料。在随后的共同交流中,大家对疑难问题进行研讨,共同确定文章的重点难点,共享课文相关的资料。通过共同分析教材,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了教材。

  [设计者焦老师]跨学科备课

  在学科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我们的教师应该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应该学会拓展思维的广度,挖掘思维的深度。我们让全校教师听体育课、班队课、语文课、音乐课、数学课……老师们听完课后,认真进行讨论和总结,他们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没想到体育训练项目可以与消防知识相结合,这样的学科渗透德育给人新颖的感觉,德育渗透达到了无痕化;音乐对一个孩子的艺术熏陶实在太重要了,作为班主任应该支持学生的艺术活动;数学老师的课堂语言简单凝练,原来语言可以这样呈现,我们天天与汉语打交道,看来学识还是很浅……于是,我们在平时的听课过程中看到了很多独特的风景:数学课的开场以秋天的景色引进,给人以语文的美感;班队课上的戏剧表演走进了语文课堂,学生在进行书本上没有要求的剧本创作;作文教学与音乐教学相结合,课堂主题是《走近莫扎特》……这也是一种集体“备课”。

  思语 

  备课,就是备教育

  备课的外形,很难看出上课的内形。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备课,与其说是技术性的工作,倒不如说是精神层面的工作。备课要备好,唯一的思路是,备课,就是备教育。教育视野中的备课与事务圈内的备课,有着天壤之别。

  汇师的教育质量“江山为何如此多骄”,主要是教师有“竞折腰”的情怀与感奋。他们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他们是会备课的,更是懂教育的。

  备课,备教育,让教师教得好爽,让学生学得好快,让学校办得好靓。

  汇师备课词典

  “两个不变”和“一个可变”

  学校在实践过程中,体现了“两个不变”和“一个可变”,即:课时不变,课程要求不变,教材内容可变。学生的周课时确保32-34节,决不让“不足”或“超课”现象发生;学校要求教师注重对三维目标的制订、理解和内化,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爱好,拓宽学习渠道,让学生在体验、感悟的过程中丰富经验、发展能力并形成积极的情感,这就是课程要求不变。教材的可变是指强调对教材的“整合”。

  三个“精致化”

  汇师,讲究备课及教研活动三个“精致化”,即精致化设计,精致化展开,精致化延续。如在实施《两纲》教育进课堂的过程中,如何既能让孩子有所体验和感悟,又能比较牢固的掌握学科知识,教研组长在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想法之后,与大家共同策划与开展了系列研究活动,具体经历了这么几个环节:问题诊断聚焦--学习研读对比--课例循环跟进--研讨碰撞内化,每一个环节上都设计出具体的内容和活动方式,逐渐展开和推进,其中,老师们学习并借鉴有关学习的“脚手架”理论,分析学生对两纲教育中情感体验的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学科知识同《两纲教育》的结合点上搭建适当的学习脚手架,引导学生思考和体验,进而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