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8955 日期:2008-09-17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省、市逐步全面展开,从小学到高中,新课程改革越往上,阻力就越大,推行难度就越大。事实上,传统习惯,尤其是一些不利于新课改推行的教学习惯、学习习惯和评价习惯,是高中新课程改革必须要逾越的一道鸿沟,这些传统习惯的转变程度,直接决定着新课改的实施程度。
教师,从“讲台”到“舞台”
高中是非义务教育阶段,高考是学生三年学习的终端显示,因而,长期以来的高中教学具有相当的功利性,往往是,一切以高考为中心,高考要考的,老师就教,高考不考的,老师就不讲。这样,传统的高中教学就具有了重讲授、轻引导;重灌输、轻启发;重结论、轻过程的习惯,这些习惯的最大好处就在于,通过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反复的考试,不断加强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把学生都培养成为考试的高手。但这些习惯与新课程的理念却是格格不入的,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善于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重视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基本都会用全新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又往往会不经意间,重复着传统的教学习惯,走上传统应试教学的老路。传统应试教学中,教师是“讲台”的主人,过于强调自我,忽略学生的个性,新课程下,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舞台”上的“导演”,发挥引导和主导作用,学生才是“舞台”上的主角。
高中新课改下,教师可以尝试进行自我小结,每节课后,都进行一次教学反思,总结这节课的得与失,特别是,总结这节课还有哪些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方面,需要改进和加强的,教师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逐渐会摈弃那些不利于新课改的教学习惯,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
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
高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就是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下课及时复习,多做练习,反复做练习,主动提问少,被动接受多。上课不举手,也不回答问题,这已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
高中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要学会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因而,学生的传统学习习惯与新课程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大相径庭的,短时间之内,很多学生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新方法。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讲台前,老师提问题启发学生讨论探究;讲台下,大多的学生不想讨论,也不会讨论,也鲜有同学回答问题,最后,出于无奈,老师只好自己说出了问题的答案。因而,高中新课改下,教师也要做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激励他们参与课堂,勇于讨论问题,勇于回答问题,不断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当然,学生传统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就不能期望一蹴而就,那也必将要经历一个过程,需要教师的层层引导,从细微之处引领,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习惯。
学校,不应以高考成败论英雄
一直以来,高考的成败深刻影响着学校的发展,高考也成为社会评价学校,学校评价老师的最主要依据,甚至,在新课程已推行的一些省份,每年高考结束,省教育厅也会对全省重点高中的高考升学率进行一个综合排名。2004年,围绕南京高考升学率的降低,甚至还引发了全社会对“南京高考之通”的大讨论。这些传统的以考试为主要依据的评价习惯,必然成为高中新课改推行的主要障碍。
传统评价体系,侧重于考试结果的评价,缺乏对学生、对教师的过程性评价,而过程评价,这是新课改所极力倡导的,学生成长记录袋,这是对学生过程评价的有益尝试,就非常值得推广。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发挥新课改下,高考方案的指导性作用,制定出能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方案,从制度上建立对学校、对老师和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
教师的教学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学校的评价习惯,这些传统习惯客观上都影响到了新课程的有效展开,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要转变这些早已习以为常的习惯,必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不管如何,改变是必然的,正所谓,不破不立,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传统习惯,成了推行高中新课改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