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校园资讯>>龙中快讯

严勇执笔,龙泉书院271载春秋:弦歌不辍,文脉流芳

浏览:153  日期:2025-09-15

微信图片_2025-10-14_173702_056.jpg

衷心感谢严勇老师以如椽之笔,为我们勾勒出龙泉书院271载春秋的壮阔画卷!严勇老师现任荆门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作为湖北省作协会员,他在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领域皆成果丰硕,著有作品集《荆门知州的那些事儿》《与你相约在春天》,还精心撰写了荆门历史文化名人传记《陆九渊传》,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笔触展现地方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次,严勇老师将目光聚焦于龙泉书院,从舒成龙知州开山立院的壮举,到历代贤达接力守护的薪火;从科举功名的辉煌,到红色摇篮的荣光,在他的笔下,龙泉书院的悠悠历史如一幅绚丽长卷徐徐展开,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荆门文脉的深情礼赞。

特别感动于文中对书院精神的精准提炼——“龙泉弦歌”不仅是教育传承的隐喻,更是一方水土对文化根脉的永恒守护。今朝转发此文,既为致敬历史,亦为激励来者:愿文明湖畔的琅琅书声,永续千年文脉的华章!

诚邀全体师生、校友及关心龙泉发展的各界人士,共读此篇光阴故事。

注:下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典籍里的荆门”,作者 严勇

听听,荆门龙泉书院两百余年不辍的弦歌

荆门历史上曾经拥有33所古代书院,其中宋代1所,元代1所,明代6所,清代25所。龙泉书院,作为清代25所中的一所,虽然算不上最早的书院,但是271年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的传奇,注定是荆门教育史上最耀眼的一抹亮色。

提起龙泉书院,不得不提起龙泉书院的创建者——荆门知州舒成龙。舒成龙(1700-1771),字御天,号刑南,晚号洗心居士,清直隶河间府任邱县(今河北省任丘市)人。在荆门主持州事长达十二年(1743-1755),修州志、建学校、立三仓、创二闸、四起堤工,为解除百姓疾苦,“俗吏劳劳,日无宁晷”,政绩斐然。

舒成龙作为荆门知州,在历任父母官中,人生最大的瑕疵也许就是其非进士或举人的出身。自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确立以来,“功名”便成为了读书人最为看重之事。当时,读书人的最高追求莫过于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称号。清朝时期,情形依旧如此,人们常说:“士大夫地位崇高,非进士出身者,终究难以称得上完美”。在世俗观念里,通过科举考试步入官场方为正道,是最令人钦佩的途径。舒成龙的仕途却从怡亲王允祥府办事开始,做过6年的知县(包括在笔者家乡黄冈),做过挂名的广西平乐府同知,做过湖南衡阳、甘肃巩昌知府,代理过山西布政使,官终中宪大夫,但是12年的荆门知州经历,依旧是其人生的高光时刻。他在荆门任上,有两件事至今都在荆门人民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一个是纂修了被毛泽东评价为“最好的一部”的《荆门州志》,另一个就是修建了龙泉书院,而今仍是省重点高中——荆门龙泉中学所在地。这两件事情都是他在乾隆十九年(1754)完成的,距今已有271年的历史。

说起龙泉书院,龙泉永远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因为先有龙泉,后有龙泉书院。在舒成龙来荆门任职之前,蒙惠二泉早已在唐宋元明时期声名远播。舒成龙得龙泉,可谓是意外之喜。当时,舒知州有感荆门文风不振,故修文运桥以振文风,修来龙桥以通地脉,桥下修闸蓄水,苦无石。因做梦梦见泉神立于蒙惠二泉之间提醒“君谋石耶?何必他求。”后在二泉之间掘石,得南宋荆门知军吕元题诗石碣,并掘得一泉水,因石碣有“风云长静白龙宫”之句,故命名龙泉。

微信图片_2025-10-14_173713_663.jpg

乾隆十九年(1754)四月夏,舒成龙建书院于龙泉旁。由其亲笔所撰的《龙泉书院碑记》,详细记载了龙泉书院命名的原因:“盖以或渊或天,变化不测者,龙也,而士人之咫尺云泥者如之;往过来续,昼夜不舍者,泉也,而学人之天机动荡者如之。故额以‘龙泉’,志喜也,且勖之也。”,并详细描述了书院的规模:“凡楼堂、门庑、斋舍、庖库之类,靡不毕具。……书院之东,别构荆园,筑土为山,引泉成池,以为多士啸吟之地。又东,为东山别业,筑草堂以勿忘三孙、二朱旧迹,且与院右之全忠祠、孝隐亭,互相掩映。”

但是,若论记载之详细,则非舒成龙所纂修《荆门州志》卷之十《学校·龙泉书院图说》莫属。从龙泉书院图与图说可知,当初舒知州创建的龙泉书院主建筑从西至东共有三个建筑群,每群由南至北分为三重。门楼三间向南,上书“龙泉书院”;穿过拱桥为德育堂、东西各建书斋四楹,取名“敬业”、“乐群”,后面为尺木楼。第二建筑群前排为“荆园”;中间有一方塘,塘水清澈,塘台筑建洗心堂;后排是方塘书屋。第三建筑群前排为人造假山,上建“听泉亭”;中间对称的两排建筑物,取名“春华”、“秋实”两馆;其后是东山草堂。

龙泉书院落成后,舒成龙取州内外生童100余人上学,聘请黄冈人王封渭担任首任山长。王封渭是何许人也?光绪《黄冈县志》卷之十《人物志·文苑》载云:“王封渭,字璜川,乾隆壬申进士,猗氏知县。少孤苦,随母氏迁居寿昌。从夏鹤亭先生游,为学不务章句,博极群书,浸淫《史》《汉》,即制举、帖括亦改镕经铸史,自成一队。归田后,闭门著述,有《四子讲义》、《五经纂辑》、《泽思堂稿》等书。受业者皆知名士,如缪继濂、王如曙、王养福、龚传薪,其最著也。”王封渭的人生简历告诉我们,为什么值得舒知州礼聘为龙泉书院山长。

明清时期的官办书院,由官方严格掌控,其中突出体现在由地方官礼聘山长这一任命方式上。地方官在遴选山长时,一般会全面考量其学识、品德与声誉等要素,从而确保书院能拥有一位出色的领导者。而山长作为书院的核心关键人物,其职责极为重大,不但要主管教学,同时还要兼管院务,承担起书院日常的运营和管理工作。他们既要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程、指导学生学习,还需处理书院的财务、人事等诸多事务。王封渭为什么会是龙泉书院山长的不二人选呢?首先,学历高。乾隆壬申年,即十七年(1752),王封渭考中二甲43名进士。其次,学识强。王封渭师从夏鹤亭先生,不但对历史有研究,而且对制举、帖括等科举考试内容亦有研究。古代书院办学宗旨为“养其贤才,以供朝廷之用”,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是士子们毕生孜孜以求的正途。再次,人家还乐意。王封渭考中进士后,在家候选达一年多。据史料记载,清代的官员数量从康熙至道光时期,一直维持在1.1万左右,其中京官3000余人,地方官8000余人,对于一个人口达4亿的大帝国来说,文官的数量完全可以用“稀少”来形容。官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空缺,只能等。所以,乾隆十九年(1754),王封渭在家候职期间,受舒成龙之聘,出任龙泉书院山长。按同治《猗氏县志》卷二《职官》记载,直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王封渭始任猗氏县知县。王封渭似乎在龙泉书院执教时间长达六年之久,并非如今天有人所说的“不久”就离开书院,赴山西浦州府猗氏县任。

正是在王封渭的严格执教之下,学子们皆奋志力学。第二年,就有13人通过了省学政主持的院试,并有4人通过了乡试。按惯例,龙泉书院月分官、师两课,由知州与山长分别主之。所以,当时龙泉书院的学子亦是舒成龙的门生。其中著名的有蔚柱、黄凤鸣、张向达、张志周、鲁传泗等。特别是蔚柱写的《荆门“三台八景”歌》,至今犹为荆门人所传颂。

除了王封渭,道光年间,钟祥人黄本敏曾出任龙泉书院主讲。同治年间,安陆人李守磻受知州王庭桢之聘出任博主讲席。光绪年间,麻城人吴兆泰更是主讲龙泉书院长达4年之久。但是,龙泉书院山长曾经长期“有名无实”,同治年间荆门知州恩荣在其纂修的《荆门直隶州志》卷三之五《龙泉书院图说》一文中感慨道:“然自十余年来,书院山长概自省城遥领束金,并无课一艺、试一文者,肄业诸生并不识山长为何许人,亦无能为之变计者,不诚负舒牧培养之深意与夫多士输助之胜举,历在经营之苦心哉?”

微信图片_2025-10-14_173718_460.jpg

正是因为龙泉书院是官办书院,所以历代荆门知州在任上不断地进行了扩建与重修。其中,道光六年(1826),知州郎锦骏集资重修龙泉书院之事颇值一书。道光二年(1822),在湖广总督陈若霖的举荐下,郎锦骏由代理黄冈知县成功补授荆门直隶州知州。郎锦骏在荆门任上非常重视教育,一上任就于龙泉书院粗定条规,诸生朝夕攻读,颇觉蒸蒸日上。次年(1823)春,他刻立碑于龙泉书院,勉励诸生“下笔须开生面目,读书当用死工夫”。又题“学苑二三子,当惜寸光阴”的训词。道光六年(1826)夏,荆门发大水。山水泛涨,龙泉书院的荆园室宇、墙垣以及来龙桥、惠泉堤等多处都俱倾圮不堪,百年之胜景化为丘墟。郎锦骏向来以振兴斯文为己任,急于重修。此时荆门城垣、桥梁损坏者多处,他打算自请修城垣,一举而无不举。当时因为辖下当阳县受灾特别严重,他奉巡抚之命前去察看灾情。刚好有湖广布政使徐承恩路过荆门,郎锦骏立即从当阳赶回来,以修城等事请示徐承恩。不料,徐承恩不仅拒绝了郎锦骏的请求,而且百般刁难,常使郎锦骏没有回旋的余地。郎锦骏因此大病一场。过了一段时间,郎锦骏病痊愈,他立即奋然惨淡经营,不到一天时间就筹集到经费,不出数月重修龙泉书院大功告成,规模比过去更加壮观。“既新其堂庑,又复立章程,均膏火,编等第,勒石洗心堂,著为定式。且州北大桥、浮桥同时告竣,文运桥亦将落成。”落成时,州人设宴犒劳郎锦骏,济济一堂举杯痛饮,都为龙泉书院的成功修复而欢欣鼓舞。

同治九年(1870),清代著名书画家、荆门知州王庭桢筹资维修和扩建龙泉书院之举亦值得一书。这一年,王庭桢由江夏县知县调任代理荆门直隶州知州。王庭桢在荆门任上,以舒成龙为自己的学习榜样,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初到任时,他暂借龙泉书院办公,见其颓败状,感慨万千。于是“亟商都人士筹资鸠工,拓荒辟秽,一一重加葺治”,在第二年告竣。聘名师李竹泉为书院讲席,官与师按期课试,生员欣然相从,如云合雾集。校舍不够,还租赁唐安寺居住。特别是筹捐经费二百四十金,一半作教师的薪金,一半供生员学习之津贴。使教学经费有了保障,龙泉书院自此又兴旺起来。为彰显书院文明,王庭桢又重修了跃渊阁,以期学员们进德修业,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其所撰书的《重新龙泉书院并增修脯膏火记》碑仍嵌于龙泉中学的碑墙中,《跃渊阁记》碑仍完好地立于跃渊阁内,成为见证龙泉书院历史的重要文物。同治十年(1871),跃渊阁落成之日,时逢端午节,王庭桢大宴宾客,以示庆贺。一时高朋满座,骚客云集,唱和对答,成为荆门历史上一件风流韵事。

当然,龙泉书院能够弦歌不辍,荆门知州陶琛、王树勋、任郿佑、方卓然、恩荣等亦功不可没。他们在荆门任上,为了保证龙泉书院正常运转,为书院的膏火想尽千方百计。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采纳张之洞等人建议,下诏将各省城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龙泉书院改为荆门州简易师范学堂。次年(1905),为适应新的教育要求,荆门知州凌兆熊新建教学楼一栋,题名为“文明楼”。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荆门州官立中学堂,是为荆门普通中学之滥觞。

微信图片_2025-10-14_173722_295.jpg

其实,龙泉书院不仅仅是清代荆门州的一所官办书院,还曾设有公馆。状元潘世恩、蒙古文人花沙纳、湖湘经世派领袖陶澍等名人途经荆门,都在其日记中留下了于此夜宿的记载。

龙泉书院作为荆门33所古代书院的杰出代表,在荆门教育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从乾隆到光绪年间,龙泉书院考中科举的有274人,其中进士28人,举人246人。新民主民主革命时期,龙泉书院成为鄂中地区最早的红色摇篮,培养了一大批中共优秀党员。其中,胡孟平、尉世筠、刘继汉、李廷璧、何寿鹏5人依次为中共荆门县委最早的五任书记,领导了荆门地区的大革命和土地革命。开国上将陈士榘、中将邓家泰等皆毕业于龙泉中学。民国时期,龙泉中学还一度作为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司令部,文明楼成为张自忠将军的指挥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恢复高考至今,龙泉中学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

象山脚下,文明湖畔,在湖光山色掩映下的龙泉书院依旧书声琅琅。光绪二十七年(1901),著名诗人、书画收藏鉴赏家陈夔麟出任荆门直隶州知州,曾为龙泉书院写下诗句:“湖山管领归风雅,敢道任邱有替人。”从河北任邱(今任丘市)人舒成龙创建龙泉书院,到如今省重点高中,在长达271年的历史长河中,迎来送走过多少青年才俊?请听听龙泉书院那从未间断的弦歌,其附丽的无数光阴故事值得读者诸君去一一叩询!

微信图片_2025-10-14_173726_95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