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8184 日期:2009-03-12
深入实践 了解国情 成长成才
——全国政协委员谈改进青少年德育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今年的两会上,政协委员们提出,目前青少年中存在的多元价值取向,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成长成才从社会实践做起,从了解国情做起,从扎根基层做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
[委员说事]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校长范伯元:
有一个场景一直印刻在我的脑海中。一次,我到奥运场馆去看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学校计算机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是奥运志愿者,他的岗位就是在体育馆的门口做引导。当时是夏天,太阳特别晒,可是这个学生一直站在太阳下。其实,往里走一步就是空调,但他始终站在外面,坚持着,一直笑容可掬。我当时特别感动,他们靠什么能支持下来,就是想到了国家的形象、大学生的形象、青年的形象。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孩子们真的长大了。
[委员观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倪邦文:
以前,很多人认为“80后”、“90后”是“垮掉的一代”,但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后,大家又忽然觉得这些年轻人是好样的。其实,“鸟巢一代”本来就是优秀的一代人,而不是突然变好了。他们之所以备受争议,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们的某些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一时难以被长辈接受,二是他们被溺爱或管制过紧,非但没有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许多不可避免的毛病也让社会过于担忧。
我认为,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一个民族的年轻人,也不能认为青年人不能承担一个民族未来的责任。教育部门可以将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政工作的抓手列入教学计划,并计入社会实践学分,让志愿服务精神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在青年学生心中扎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
“许三多”、“肯德基”、“NBA”、“超级女生”……这些词语,经常会从青少年嘴里蹦出来。电视节目、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冲击,给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带来了巨大冲击,也使他们在娱乐消遣中不自觉地确立了自己的社会价值观。
目前,社会道德氛围和流行价值观,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严重脱节,这是青年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我认为,引导青年学生成才,必须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一本好书,甚至一部好的影视文学作品,都可以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学校和老师应该为青年学生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寻找生动、有效的载体,把枯燥的理论变成活生生的事例和具体的活动,让他们了解国情、感受社会、认识人生。同时,在社会上树立富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榜样,比如奥运志愿者,比如抗震救灾的英雄青年,甚至“许三多”这样的影视人物,让青年学生从身边就可以找到可亲、可敬、可学的例子,激励自己成长、成才。
在了解国情中担当重任
[委员说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防治艾滋病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健:
我儿子今年上大二了,从小在北京长大,几乎没去过农村,平时最津津乐道的是“NBA球星”、“F1赛车”,对政治理论课几乎没有兴趣。大一暑假时,学校组织大学生到北京郊区的农村学校支教。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但回来后,我明显感到了他的变化。比如,以前孩子花钱经常大手大脚,不懂得勤俭节约,这个毛病我们作为家长说过他很多次,但效果一直不明显,现在这个缺点几乎看不到了。而且,孩子现在经常通过电视和网络,主动关注农村、关注国家大事了。
[委员观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
当代青年学生的个性都比较强,对老师、家长“灌输式”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说理教育其实非常重要,因为老师和课本上说的道理都是过去人生经验的浓缩,并上升为理论。
但对青年学生来说,还要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认知这些道理。比如说社会主义好,学生没有这种经历便不容易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这就要让他们参与。比如北京奥运会的举办,100年前办不了,现在我们能办了,这是因为我们的综合国力增强了。这些过程青年学生们经历了、看到了、感受了、体验了,甚至自己承担一些责任去做了,再用理论引导和教育,他马上就明白了:“哦,社会主义确实好。”
一个人怎样才算成才?过去我们总陷入这样一个误区,偏重于学生的成绩,认为多一分就比少一分强。其实,一个成才的人应该具备多种素质,如热爱祖国、身体健康、待人接物懂礼貌、做事诚信可靠、有责任感、知识丰富,等等。其实青年人需要引导,需要给他们创造机会,给他们压担子。他们内心也渴望承担责任,关键是社会给他们什么样的机会,把青年学生内心奋进向上、愿意成为主人翁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才是成功的德育。
全国政协委员、青岛市副市长王修林:
现在的这代青少年,从出生开始就一路顺风,在蜜罐里长大,看到的都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习惯于单向思维。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来临,尽管对教育的影响是间接的,但是媒体报道、周围人谈论、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都会让青少年们有所感觉。这是一个难得的教育机会,对孩子们了解国情、增长见识、从社会现实出发思考问题的能力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人们常说,逆境中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学校、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这次危机的机会,教给他们节约、希望、自信、不屈不挠等好习惯、好品格,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在基层大舞台实现人生价值
[委员说事]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工商联副主席王超斌:
我们都知道,现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去基层就业,我就以过来人的身份和大学生们交交心。我以前是基层机关的稽查员,干这一行我一直是劳动模范。后来我创业办企业,从名不见经传的稽查员干到董事长、参政议政的全国政协委员。我从没有异想天开,但我努力为实现更大的目标去奋斗。只要有信心、决心和努力,规划了自己的目标,从基层一步一步干起,就会实现人生的价值。
[委员观点]
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明华:
大学生要成长成才,必须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基层虽然艰苦,但艰苦的环境最能磨炼人。就像大学生们说的那样,选择了基层的工作,也就是选择了坎坷与荆棘,必须挑战自己。扎根基层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而且以后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工作,都将是青年学生一笔受用终身的人生财富。
今年,我们学院就有7名学生主动选择到重庆丰都县当大学生“村官”。我相信,在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舞台,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无论是大学生“村官”,还是中小企业的一线员工,只要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
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总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但相对而言,基层的条件仍要差一些,尤其是许多农村、边远地区,生活、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然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越是条件艰苦、困难较多,越能磨炼青年学生的意志,越能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格和作风,这对于当代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
作为青年学生,到基层实实在在生活一个时期,踏踏实实做一做基层工作,是个难得的锻炼。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你愿做,别人不能做的事情你能做。从基本的事做起,从实践中学起,从基层干起,用自己的青春奉献人民、服务祖国,这样才能最终成才、成功。
■本报记者 张晨 杨晨光
《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12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