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校园资讯>>教育新闻

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字立法执法工作取得突破进展

浏览:7829  日期:2010-11-26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施行开创了语言文字工作的新时代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施行,是我国文化和社会语文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开创了语言文字工作依法行政的新时代,在我国语言文字发展史上和国家的整体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0年来,全社会普遍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各相关主管部门大力加强依法管理,全力推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规范社会的语言文字应用,极大地促进了语言文字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第一,语言文字立法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执法监督工作深入推进。

  《宪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出了明确要求,32个地方法规和规章相继出台,初步形成了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三分之二的地(市)建立健全了工作机构,各级人大、政府和相关行业系统不断加强组织领导、规划部署、统筹协调、管理监督,开展调研和执法检查,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地方法律规章的贯彻落实过程中促进了语言文字工作机构、队伍和机制的建设、完善,创设并巩固了“行政推动、部门协同、专家支持、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语言文字工作的保障条件和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第二,依法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效显著。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测试体系初步建立,为国民语言素质的培养提高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手段。普通话水平测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作网络,并进入计算机智能化测试和管理阶段。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建立测试站1296个,培养国家级和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43291人,累计测试达3000万人次;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汉语能力测试体系的研发及测试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参与两项测试的人数稳步增加。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的语言文字工作的四大重点领域——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发挥。各类城市积极开展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有效解决了工作中的部分重点难点问题,截至2009年底,共有32个一类城市(直辖市、省会、自治区首府和计划单列市)、191个二类城市(地级市城区、地区行署所在地城区、一类城市所辖地级郊区(县)政府所在城镇)、240个三类城市(县级市城区、县和一类二类城市所限县级郊区(县)政府所在城镇)通过达标认定,分别占全国一、二、三类城市总数的89%、57%、11%,极大推动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城市的语言文字使用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观。全国各地已命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597所、省市级示范校11314所,为宣传、推广、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从1998年起举办的每年一度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成为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重要平台。

  10年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已成为公务活动、教育教学、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行业的主导用语用字,成为我国不同民族和地区间的主要交际工具;越来越多的公民具备了普通话应用能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程度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语言应用能力、语言文化素养显著提高。

 

 

  第三,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十五”及“十一五”期间,先后研制发布了近20项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在语文教学与研究、出版印刷、辞书编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推动中国文字的国际标准化。基于“珍爱中华语言资源”的理念,开展语言使用实态监测研究和基于数据分析的战略研究;2006-2010年连续5年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为国家语言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开展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对语言资源进行有效的保存和开发。启动了130多项语言文字应用科研项目,为语言文字政策调整、规范标准制定、社会应用管理等提供了学术支撑。积极推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系统网站建设,语言文字工作系统政务信息化初见成效。设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标准化、信息化项目百余项,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和资源库建设,加强民族语术语规范化工作,扎实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信息化工作。

  第四,改革创新迈出可喜步伐。

  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精神,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门始终坚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导地位和使用原则,妥善处理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以及外国语言文字等的学习使用,更加强化社会服务、注重宣传引导,开展语言文字的咨询、认证,监测与引导社会语言生活状况,及时分析与研究各类媒体上出现的语言新变异、新现象,并加大对农村、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东西部对口支援。近9年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新疆等10个省(区)开展少数民族教师普通话专项培训,5134名教师受益。地方语言文字工作部门也逐渐关注并提升少数民族、农村教师、进城务工人员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对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帮助农民工就业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均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007年以来开展的“中华诵”系列活动,是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是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创新举措,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有效途径。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 213万余人报名参加各省组织的“中华诵”比赛,各级诵读比赛活动达14220场次,参与活动的总人数为574万余人次;近两年来,近2000万大中小学生参加了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重视并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通过“中华诵”这一有效载体,极大地提高了国民语言素质、文化素养和语言文字工作的社会关注度,使语言文字工作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历史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平台,激发了人民群众自觉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继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与革命传统的热情。